最近主持人朱丹又因为说错话被骂上了热搜。
起因是在一档真人秀节目里,宁静在厨房煲好一锅鸡汤,朱丹看到后下意识就说:"两个鸡腿给两个弟弟吃,翅尖给静姐和欧阳娣娣吃。"
话出口的瞬间,就给宁静整无语了。她直接质疑朱丹:"你是不是特别爱男孩?"
朱丹承认"有一点"。
但随后又立马为自己的偏袒开脱说,给弟弟们吃鸡腿,是因为弟弟们在长身体!
为啥这话点燃了很多网友的愤怒呢,因为她嘴里正在长身体,该被分配鸡腿的弟弟一个 24 岁,一个 28 岁。而被分到翅尖的欧阳娣娣 21 岁,她才是"正在长身体"吧!
眼看静姐和朱丹的聊天陷入尴尬局面,一边的周翊然立马解围说自己喜欢女儿。
朱丹又是神之回答:"那肯定的,异性相吸嘛。"
很难想象,"异性相吸"这个用来形容男女关系的词汇,居然能被朱丹用到亲子关系上。
节目片段流出后,"朱丹重男轻女"话题登上热搜。这还不算完,网友又翻出了朱丹去年参加另一档综艺中的言论:"女儿偏懂事一点,为了让姐姐能在幼儿园多照顾一下弟弟,她让弟弟提前上了幼儿园。"
要求姐姐承担喂饭、照顾弟弟等责任,并称"姐姐抱弟弟像妈妈抱儿子"。要知道,当时她的儿子 3 岁,女儿也仅有 6 岁。
01
被骂上热搜的朱丹,其实藏着一代人的成长伤疤
可能有人不理解,为啥朱丹会这么养娃?可能看看她的童年就明白了:
3 岁时爸爸患肺结核,为治病家里债台高筑,7 岁时爸爸还是去世了;
妈妈卖掉房子还债,母女俩只能挤在 3 平米的单位宿舍;
9 岁时妈妈改嫁,惶恐不已的她想办法讨好继父。
而哪怕她日后站在舞台上熠熠闪光,在采访中也依然表示原生家庭"总有那种不健全",自己是"属于特别迎合的那种"。
所以,讨好家里的男性、女生就是要照顾男生的,这是朱丹的童年生存策略。太想要一个可以接纳自己的家庭,为此就必须要让自己很懂事、很乖巧。
而她也成功地获得了继父的认可。这种"成功"体验无形中强化了她的认知,也无形中让她把这一套用在了教养女儿上。
02
这场争议,撕开了无数家庭的隐秘角落
没过多久,朱丹就发了道歉声明,但内容却让大家更生气了。
因为,这完全是无效道歉。
第一,她只说"女儿没留级",却没回应公众争议最大的问题:重男轻女。
第二,她对公众道歉,却没提及对女儿的歉意。
尽管公众一次次指责她忽视了女儿,可她这一次依旧选择了忽视。
她的道歉,于公众而言没有任何正面引导意义,于女儿而言没有任何抚慰价值,也难怪网友们吐槽:"这哪是道歉,分明是在回避问题。"
但我还是觉得这封道歉信依然有它的价值,因为这次朱丹事件,其实戳中了很多爸妈的隐痛:
我同事的姑姑总说"孙女要文静",却任由孙子爬树上墙;
小区里有奶奶给孙子买最新款积木,却让孙女玩哥哥剩下的旧玩具;
甚至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可能就是被这样念叨着长大的:"你是姐姐,让着弟弟怎么了?"
03
重男轻女?很多爸妈都在 "无意识犯错"
我同事家的发小生了龙凤胎,平时宠女儿宠上天,儿子穿的玩的都是姐姐剩下的。可偏偏出门要儿子先开门探路,挑战项目必须让儿子先上——美其名曰"让弟弟踩坑,妹妹少走弯路",却没意识到这也是一种隐性的"重男轻女"。
其实科学家们早就发现了这些隐藏操作:
能力偏见
2000 年有一个研究,让妈妈们评估自己 11 个月大婴儿的爬行能力。孩子们要分别挑战爬缓坡和陡坡。女孩的妈妈们认为,孩子可以爬上 14 度的斜坡,而男孩的妈妈则认为她们的孩子可以爬上 20 度的斜坡。但在客观测量中,女孩的运动能力一点儿都不比男孩差。
表扬差异
另一个很容易被家长忽略的细节,就是表扬。现在都提倡鼓励孩子,家长费尽心思表扬孩子。可 2014 年的研究显示,尽管男孩和女孩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表扬总体上是一样的,但类型却并不一样。
男孩获得的表扬中,过程性表扬(指对孩子努力和策略的表扬)占比高达 24.4%,而女孩仅占 10.31%。
这种差异让男孩更有可能在早年(7-8 岁)时形成"成长型思维模式"。而女孩更容易形成"固定型思维模式",将失败归咎于能力不足。
学业期待
在数学和科学等领域,父母对女儿和儿子的看法尤其不同。很多父母认为要想在数学上取得成功,女儿必须比儿子更努力。这种刻板印象直接影响了女孩们的职业选择。
更扎心的还有很多细节:
家里有儿子的爸妈,更爱参与学校事务、存教育金;
爸爸陪儿子的时间更多,妈妈给男孩设定的冒险目标也更多;
爸妈觉得男孩说话晚,其实是因为男婴好动,妈妈跟女婴聊天更多……
爸妈会给女孩买男孩样式的衣服和玩具,但很少会反过来,大概因为潜意识中认为男性依旧占据主导地位,是更强大的存在……
不管"重男轻女"还是"重女轻男",尽管父母们本意并不想要区别对待男孩和女孩,但事实却是,很多人就是不自觉这样做了。
那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个问题:绝对"一视同仁",用同样的方式养育女儿和儿子,就能实现想要的平等了吗?
04
区别对待儿子和女儿,才可能达到理想中的平等
国外有个爸爸对此就很有发言权,因为他有两个女儿、两个儿子。
两个女儿小的时候,家里岁月静好。他会陪孩子坐在地上玩茶话会,试穿各种漂亮衣服和配饰。在他做饭的时候,女儿会坐在厨房台面上,讲冗长而漫无目的的故事。
但两个儿子小的时候,他会陪儿子开着车在屋子里跑来跑去,在泥坑里打闹,经常互相扭打、碰撞。
尽管女儿也会有打闹的时候,儿子也有安静的时候,但他依然发现,男孩和女孩在"做自己"这件事上确实有些天然的差异。
男孩跟大伙儿一块玩的时候,可喜欢搞体育活动和比赛了。他们老爱互相"呛声",其实就是用这种方式悄悄拉近关系呢。他们对各种活动和能做出点成绩的事儿特来劲,像比赛搭积木看谁搭得高,在游乐场里疯跑比谁跑得快,还会组队玩"假装战斗"的游戏。
女孩玩的时候更爱直接互动,一门心思搞团队"氛围建设"。她们会假装打电话、办"茶话会",小组里啥事儿都一起讨论。跟男孩不一样,她们不太爱争输赢,更喜欢在小组活动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天,玩什么游戏也愿意互相让着点,商量着来。
这些差异很难说是父母教导的,而是跟身体构造、激素有密切关系。
这个爸爸在育儿上定下了两条规则,我觉得很值得父母学习:
第一,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,都得给一样的疼爱、理解和耐心。
惩罚和特权对所有孩子都是一样的,只是会根据年龄和成熟度进行调整。男孩不会比女孩拥有更多的自由,女孩也不会受到特殊对待。
第二,根据女儿和儿子不同特质,采用不同的育儿方式。
儿子更注重运动和行动,跟他们一起摔跤、骑自行车、教他们打领带,这种和爸爸在一起行动的方式能让他们感受到爱。
男孩更喜欢清晰明确的言语指令,但不善于表达情绪,爸爸就引导他们谈论自己的情绪并给出建议。
女儿更喜欢写纸条、写卡片、拥抱和频繁的爱意表达。但是她们不喜欢大人给的直接简洁的建议,也不喜欢被大人指导该怎么解决问题,只喜欢大声地说出问题。
爸爸就选择不给建议,引导孩子思考各种可能性后得出自己的结论,并且在情感上肯定女儿,让女儿更有信心独立做出决定。
他说了这么一段话:
"我始终提醒自己,我正在养育着独一无二的人,他们拥有各自独特的思想和情感。我的孩子们展现出惊人的能力,能够挑战甚至超越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。
我能给予孩子所需,最好的方法就是密切关注。了解他,倾听她,留意是什么让他微笑,是什么让她开怀大笑。观察每个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挫折、喜悦和爱……我祈祷有一天,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各自潜能所及的那个人。"
所以看到这里,我想说的是,不管是"重男轻女"还是"男孩要坚强",真正的平等,是让每个孩子都能长成自己本来的样子,而不是活在"男孩该这样、女孩该那样"的框框里。
朱丹的道歉或许没用,但这件事给所有爸妈提了个醒:比起纠结谁对谁错,不如好好看看——咱们给孩子的爱,是不是真的公平又自由?
重
磅
预
告
1
END
胜亿配资-炒股配资资金-配资查查-炒股指杠杆收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